桐城市人民法院于2015年6月首创“六尺巷调解法”,后其内涵到外延不断提质升级,发展形成“六尺巷工作法”。该工作法2017年获评“安徽第二届十大法治事件”;2023年、2025年两度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全国“两会”工作报告,先后获评“2022年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特色项目”“2023年全国法院十大最具品质一站式建设改革创新成果”;2024年11月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该院孔城法庭坚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枫桥经验”相结合,以“六尺巷工作法”绘就“注重调解、司法为民”的文都新“枫”景。
推行“六尺巷工作法”助力案结事了人和
孔城法庭坐落于桐城市东部新城,辖孔城镇、龙腾街道及国家级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辖区有39个村(居)委,人口13万余人。
孔城法庭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治理中探索“六尺巷工作法”工作实践,用调解的办法化解矛盾纠纷,努力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
2025年5月,孔城镇某村的土地租赁合同纠纷系列案件摆在了孔城法庭法官的案头。由于土地租赁合同到期,加之政策变动,村民委员会与承租人在续签合同的问题上陷入僵局,矛盾一触即发。村民委员会无奈之下,将承租人诉至法院。面对这一复杂的系列案件,孔城法庭的叶法官选择从一个典型案件入手。他深入了解双方诉求,明晰争议焦点后,立即前往该村实地勘查,全面掌握案情。在调解过程中,叶法官巧妙运用六尺巷典故,向双方当事人娓娓道来邻里之间“以让为贤、以和为贵”的道理。在他的耐心劝导下,原本针锋相对的双方逐渐放下成见,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协商。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村民委员会同意以短租形式续租土地,承租村民也欣然接受。这一解决方案,既保障了土地的有效利用,避免了土地荒废,又减少了资源损耗和浪费。随后,系列案件中的其他案件也参照此模式顺利调解,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孔城法庭始终坚持将“六尺巷工作法”贯穿于审判工作的全过程,从立案到审理,从调解到执行,每一个环节都融入了这一独特的调解理念。近3年来,法庭诉讼案件调解率高达43.54%,辖区内未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2023年6月,孔城法庭凭借出色的调解工作和社会治理成效,获评市级“平安单位”。
弘扬谦和礼让文化 推动非诉方式解纷
在孔城镇,“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谦和礼让……”这样的话语耳熟能详,这是孔城法庭积极推动辖区居民公约融入六尺巷礼让家风的成果。如今,谦和礼让的文化氛围在当地蔚然成风,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无形力量。
走进孔城法庭诉讼服务站,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非诉矛盾纠纷解决方式宣传片,向当事人展示非诉解纷的优势。服务站的展板上详细介绍了非诉解纷的途径和流程。工作人员热情引导当事人优先选择非诉方式化解纠纷,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孔城法庭还设有“六尺巷调解室”,并依托“宜调六尺巷”线上调解平台,实现了远程调解的便捷化。2024年以来,调解平台点击量100余次,咨询160次,连线指导30余次。法庭聘请了一名特邀调解员和两名当地人民调解员,他们常态化参与案件调解工作。近3年来,特邀调解员先行调解案件达323件,为减轻诉讼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整合基层解纷资源“治已病”更“治未病”
2025年5月初,孔城法庭辖区白马社区发生了一起邻里纠纷。居民甲某认为邻居乙某在两家相邻空地上栽种树苗侵犯了自己的权益,多次要求乙某移树无果。5月7日晚,矛盾激化,双方发生肢体冲突,甲某用石头砸伤乙某头部,经鉴定,乙某伤情为轻微伤。
辖区派出所出警后调解未果。考虑到是邻里纠纷,为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孔城法庭主动介入并邀请辖区司法所、派出所及当地村委会一起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干警们赶赴现场,进行勘查和走访调查,全面了解矛盾根源。在调解过程中,干警们以“六尺巷”典故为切入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结合法律规定进行释法明理。最终,双方握手言和,达成调解协议,该起剑拔弩张的邻里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孔城法庭通过构建“法庭+派出所+社区”的多元解纷模式,整合基层解纷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你院孔城法庭余亮亮法官关于《助力快递行业跑出加速度——关于我市快递行业纠纷案件的分析和建议》的报告,我局已收悉……”这是桐城市交通运输局在给孔城法庭余亮亮法官致谢信中的回复。2022年,余亮亮法官撰写的《关于本市快递行业纠纷案件的分析及建议》报告,得到了桐城市交通运输局的高度重视。该局表示,此报告有助于推动该市邮政快递行业在服务规范、合规经营、用户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整治与规范,实现行业安全、稳定、健康、有序发展。该局还提出,将根据报告中的分析和建议,邀请专业律师督促指导企业对风险隐患实行清单制销号闭环管理,真正做到了抓前段、治未病。
落实司法为民 服务群众需求
孔城法庭始终将司法为民的理念牢记于心,积极落实“桐法惠企、三聚三快”活动。法庭干警通过开门接待、走访调研等方式,广泛听取企业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问题诉求和意见建议。近年来,法庭干警累计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0余次,收集意见建议13条,并逐一落实整改,不断提升司法服务水平。
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孔城法庭在社区设立了“张诚法官工作室”。该工作室依托社区平台,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诉前调解、巡回审判等一站式司法服务。同时,法庭将六尺巷法治文化融入其中,通过开展法治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对于特殊群体,孔城法庭更是关怀备至。法庭设立了无障碍通道,为行动不便的当事人提供便利;对涉及特殊群体的案件,实行优先立案、优先办理的绿色通道;积极落实司法救助政策,近3年来,为18起案件缓减免交诉讼费5.98万元,让司法的阳光温暖每一个角落。
固本强基 提升法庭建设水平
桐城法院高度重视孔城法庭的发展,在人员配备上选优配强,形成了老、中、青合理搭配的人才梯队。法庭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了法庭管理制度、工作职责制度、办案流程制度、政治业务学习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法庭工作规范有序运行。同时,实行“三公开”制度,即工作人员联系方式公开、每日人员去向公开、便民服务承诺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孔城法庭作为基层司法“前哨站”,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运用“六尺巷工作法”,将职能向源头延伸,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通过建立“庭所联动”机制,联合辖区派出所合力解纷,参与调处矛盾纠纷6起;推进调解平台“三进”工作,2022年到2024年委派调解299件,成功化解176件,以实干推动纠纷实质性化解,践行司法温度。
孔城法庭以“党建+”引领,对标对表队伍素质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基础保障好、干群反映好的“五好”标准,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醒督办,补短板、强弱项。在安全保障方面推动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通过设立专门安保人员、配备安检设备与防暴器材、实现一键报警功能,为审判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坚实保障。2022年,孔城法庭获评全市首批“五好法庭”。
从首创“六尺巷调解法”,到不断探索创新司法为民举措,孔城法庭始终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孔城法庭将继续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挥“六尺巷工作法”的品牌引领作用,为绘就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的新“枫”景贡献力量,让司法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通讯员 汪健 严娅 余杉杉 记者 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