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这座承载着600余年茶文化历史的城市,一直有着“有理进茶馆说”的传统。在这里,以王士宏、陈文章等为代表的老调解人,将“棒棒茶”文化与“七步调解法”相结合,基层矛盾迎刃而解,成效显著。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基层调解力量面临断层危机:老调解人年事渐高,青年接力不足,传统调解模式对青年吸引力有限,新兴群体诉求表达不畅……如何激活青年力量,破解治理难题,成为淮北市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
打造“青心茶室”,搭建“青阵地”
今年初,团淮北市委创新推出“一杯青茶”品牌,依托传统茶文化,打造了多个线下“青心茶室”。这些茶室由青年志愿者管理,配备茶具、投影仪、打印机等设施,成为“协商议事、矛盾调解、情感联络”的综合空间。同时,搭建“青茶线上议事群”,方便外卖骑手、主播等忙碌青年随时参与,通过语音、视频等方式“云调解”,满足青年“线上沟通”的习惯。截至目前,全市“青心茶室”累计调解邻里纠纷、网络纠纷、物业矛盾等150余起,基层养犬纠纷、噪音扰民、居民群聊纠纷等高频问题同比下降20%,居民满意度达98%,“一杯青茶”逐渐成为全市基层治理的样板,取得“以茶聚心、以青春赋能治理”的良好成效。
组建“调小青”队伍,提升“青能力”
淮北市以社区青年党员、团员为骨干,吸纳各级司法行政人员、律师、网格员、返乡大学生等,组建了一支懂青年、通民情的“调小青”队伍。他们用“青言青语”破解沟通壁垒,让调解工作更加贴近青年群体。团市委还邀请王士宏、陈文章等老调解员开展青年调解沙龙活动,传授调解经验,提升工作水平。对表现优秀的调解员,在评先评优中重点考虑;对青年调解典型案例,通过有关媒体予以推广,为基层治理注入青春动能。通过这一举措,“调小青”队伍不断壮大,吸引返乡大学生、青年律师等100余人参与,开展“青年议事会”30余场、法治微课堂15期,收集社情民意300余条,推动解决充电桩安装、移动支付退款协调等民生实事120余件。这一模式不仅激发了青年参与活力,还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让“一杯青茶”成为全市基层治理的亮点。
聚焦新兴领域青年,解决“青烦恼”
淮北市积极关注新兴领域青年,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基层治理工作者、快递外卖从业青年、直播行业青年、“两企三新”青年骨干等参加“青年YI事厅”,共话基层治理。120余人通过交流分享,共同探讨解决基层治理中的难题。此外,通过“青年调解日”等活动,吸引青年加入,调解纠纷60余起,调解成功率超90%。现在,新兴领域青年的诉求表达更加顺畅,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青年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显著提高。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新兴群体的“烦心事”,还提升了“一杯青茶”品牌的影响力,吸引更多青年参与基层治理。
“以茶议事+数字赋能+联动服务”,提供“青思路”
淮北市常态化开展“青年茶会”,逐步摸索出“线上约时间、线下泡杯茶、云端查依据、青语解纠纷”的模式,年内化解网络纠纷20余起。翰林社区针对社区团购争议、垃圾桶摆放争议等,组织物业、居民代表在茶室模拟演示方案,确定最优解。社区“调小青”还针对群众办证需求,开通“青年代办”线上通道,解决292户产权证办理问题,构建“收集-梳理-交办-督办-反馈”工作链,确保诉求“事事有回音”。通过这一举措,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司法、教育、社区等单位资源被有效整合。6月份,淮北组建“青茶联盟”,构建起“政府+社会+专业机构”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联盟涵盖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就业帮扶、政策解读等多项服务功能,为青年提供“一站式”问题解决方案,累计开展服务43次。这一模式不仅破解了“调解难”的问题,还进一步凸显了“一杯青茶”品牌的综合效应,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据了解,今年以来,“一杯青茶”模式将传统茶文化与青年活力融合,既柔性化解“硬矛盾”,又精准破解网络时代新问题,推动“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的治理目标落地。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矛盾化解效率,激发了青年参与活力,还整合了多方资源,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为淮北市的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杯青茶”不仅是一杯茶,更是一种创新的基层治理模式。它让青年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角,用青春的智慧和力量,为城市的和谐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丁帅 记者 赵正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