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于高山之巅,沿途可俯瞰云海翻涌、重峦叠嶂。近日,歙县人民法院王村法庭干警坐上警车,奔赴大山深处的长陔乡,调解一起变更抚养权纠纷。
扎根皖南群山之中,这样的行程对王村法庭来说稀松平常。法庭管辖王村镇、长陔乡、绍濂乡等7个乡镇的民事案件,除王村镇为低山丘陵外,其他乡镇均散落于大山里、高山上,特别是距离最远的狮石乡,与法庭之间靠狮石天路连接,群众往返处理案件需要一整天时间。面对地理阻隔与群众司法需求之间的矛盾,王村法庭坚持“法之善者,如我在诉”的司法理念,探索出一条山区法庭司法为民的特色路径,成为当地百姓信赖的真正的“云上”法庭。
再走一步 再近一点
“快到了!”随着带路的村干部所指的方向望去,隐约可见对面山间一座土坯房间掩映在树林间,那正是案件当事人的家,此时干警们已经爬了近一个小时的山。
2024年5月,王村法庭受理了一起法定继承纠纷案件,被继承人程某于2019年病逝,遗留下夫妻共有房屋一套、银行存款若干一直未分割。程某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有妻子、女儿及母亲3人。其中程某的母亲已经年近九十,常年居住于狮石乡营川村的深山之中,只会说本地方言,腿脚不便,承办法官为避免老人来回奔波,决定前往老太太家中进行调解工作,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老太太,今天我们来,就是要处理好你儿子留下来的财产,人走了,家可不能散。”调解过程中,承办法官以三代人血浓于水的亲情为纽带,帮助当事人找寻记忆里的温情。“讲情”在前、“释法”在后,最终一家人同意调解方案。
群众需求在哪里,司法服务就延伸到哪里。针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王村法庭常态化提供上门服务,为当事人省去舟车劳顿。
正如承办法官所言:“司法不仅有力度,更有温度,与其让行动不便的当事人承受路途颠簸,不如我们多走一趟。”王村法庭用远赴深山的真心真情为当事人打开心扉,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
俯身办事 躬身为民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王村法庭始终以百姓之心为己心,以群众之念为己念,无论在山顶还是在深谷,王村法庭都坚持运用“不如见一面”工作法,下沉到村组,与当事人见面,与基层干部见面,与案发现场见面。2024年至今,王村法庭通过“走进村里、敲开家门、谈心说事”的方式共办结了119件涉民生案件,在每一次解纷中讲法讲情讲理,在每一个案件上用心用情用力。
曹某购买一栋房屋,与张某的房屋相邻,双方共用一堵隔墙。后由于地形及水沟流向原因,共用间隔墙渗湿,发生破裂和下沉,对曹某的财产造成威胁。曹某多次自行找张某协商,但其置之不理,无奈诉至法院。因张某工作原因,需晚上九点后联系,承办法官多次晚上住在法庭,以聊家常的方式与张某进行沟通。一场场“法庭夜话”,最终打动了张某,张某主动联系法官表示感动并愿意尽快配合处理。源头上化解了双方的“心墙”,双方迅速达成和解协议,张某当场将维修费用付给曹某。
每一起群众身边的案件,都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民生大事,承载着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朴素向往。王村法庭作为歙县法院的“神经末梢”,将贴近一线的工作定位转化为融入一线、服务一线的工作特色,办好群众身边小案,为书写司法为民新答卷提供鲜活案例。
“时令法庭” 为农而设
“法官,我家还有茶叶要采,能不能晚点开庭?”余某亲兄弟二人,因互换地块发生纠纷,无奈诉至法院。此时正值茶季,二人作为茶农,时间格外宝贵。了解情况后,承办法官秉持“如我在诉”理念,为农忙时节的涉农诉讼打开绿色通道,当即作出决定,去二人所在村巡回审理。2024年4月26日,歙县璜田乡胡埠口村村委会,该起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案如期开庭。“真没想到法官能上门来,不耽误采茶功夫。”余某二人十分感慨。
今年的4月25日,同样春茶采摘正酣,王村法庭赴森村乡渔岸村,巡回审理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为充分发挥“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法治宣传效果,法庭还组织了旁听庭审,吸引近百名群众到场旁听。庭后,法庭干警针对多发的农业生产用工雇人、农用车载人等隐患,向村民发放相关普法材料并进行专项讲解,将法条转化为鲜活的案例,让群众在真实案件中感受司法温度、领悟法治精神。
“我们强调一个‘时’字,农忙时上门办、有空时灵活办、着急时尽快办。”王村法庭庭长吴成辉介绍,“时令法庭”以人民法庭为枢纽,法官主动下沉,携卷下乡,让司法服务无缝嵌入乡村生产生活节律,确保农忙时节“正义不缺席”。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即使群山阻隔,在云巅之上,亦有为人民司法的声声回响。歙县人民法院王村法庭将继续延伸工作触角,强调“便民”属性,突破山水阻隔,让“法治之花”在高山云海间绽放。(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