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22日,宿州市委宣传部组织中央驻皖及省市主流媒体开展“抗日烽火路”系列采访活动,探访泗县、灵璧县、砀山县、萧县、埇桥区有关抗战纪念场馆和抗战遗址,了解中国军民艰苦奋战的情况,致敬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
泗县烈士陵园
泗县烈士陵园始建于1964年9月,坐落于泗县开发区内,北依汴河大道,西邻二环路。1995年以来,经过三次改造,现陵园围墙内占地面积约7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陈展面积约1000平方米。
园内张爱萍题名的“雪枫亭”翘然耸立,亭壁玉石上雕刻着陈毅的题诗《哭彭八首》,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亭东亭西矗立着两座护碑廊,廊下敬立着6位县团级烈士的墓碑。高大宽敞的3个纪念馆错落有致,分别陈列彭雪枫、江上青、李月华烈士事迹展。彭雪枫将军半身铜像、江上青烈士半身铜像端坐于大理石台基上,分别矗立于东西两个广场,庄严肃穆、蔚为壮观。陵园东南侧是烈士墓区,建有烈士英名墙一座,镌刻着1042名泗县籍烈士的英名,二十座墓穴整齐的排列在松柏之间,迁葬于此的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墓区东侧安葬是于2014年迁入的泗县籍烈士陈廷甫及母亲陈大娘之墓,整个烈士墓区错落有致、庄重肃穆。
皖东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以泗县为中心区的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初期开辟的重要抗日根据地之一。它位于淮河以北、津浦路以东、海郑公路以南,大运河以西,包括泗县、五河、灵璧、宿县、凤阳、嘉山、盱眙七个县的全部或一部,总面积一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是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是八路军、新四军东进鲁苏、西进中原的前进基地,也是抗击日伪进犯的前哨基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作为革命老区,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红色资源开发、整合、建设、利用工作,建成皖东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该展馆以时间为线索,全面系统的展示皖东北地区从五四运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创建与坚持——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历史过程,立体展示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的斗争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著名领导人刘少奇、陈毅、彭雪峰、邓子恢、张爱萍等亲身在皖东北地区领导抗日民主革命斗争中所建立的不朽功勋,同时展现八路军、新四军将士在艰苦抗战的时光里,驰骋疆场、骁勇善战的铁军精神,以及革命先驱为皖东北人民解放事业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英雄事迹。
灵北抗日中学简介
灵北抗日中学旧址,位于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尹集镇菠林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共淮北苏皖边区第四地委为了培养抗日人才,在根据地内开展文化教育工作,于1944年1月,在灵北菠林庄张家祠堂创办灵北抗日中学。
灵北抗日中学的创立,是为了争取敌占区青年参加革命,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为抗日战争培养人才。当时,学生在树林子里或祠堂内上课,用背包当板凳,在腿上放小木板当桌子。学生组织及日常生活是半军事化模式,每10名学生配一支步枪,还配有手榴弹。除学习文化知识和革命理论外,学生们还经常参加当地革命斗争和革命活动,学生们住群众家、睡地铺,尽管生活极其艰苦,但情绪十分高涨。他们顺应战争形势需要,背包放下来学习,是学生;背包背起来革命,就是战斗队、工作队、宣传队。
据介绍,灵北抗日中学自创办到停办仅有一年多的时间,但为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输送了3批党政军干部计400余人,还送往苏联留学1人,共发展中共党员数十人。在这片土地上,有着革命先辈生活和战斗的痕迹,更是灵北地区红色文化的摇篮。
张大路会议
1939年,新四军皖东北办事处领导人张爱萍率部抵达灵璧北部,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司令部驻地就在张大路。当时,国民党第六行政区行署专员盛子瑾是军统系,而国民党灵璧县县长兼第五游击队二支队司令许志远是桂系,两人矛盾较深。为了缓和二人矛盾,促成共同抗日,1939年7月,张爱萍首先找到许志远,向他阐明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晓以联合抗日、拯救中华民族之大义,许志远表示愿意合作,同意我八路军、新四军在其区域内活动,并提供粮草。同年8月29日,张爱萍在张大路主持了和谈,盛子瑾与许志远被说服握手言和,发誓共同抗日,史称“张大路会议”。
会议结束送走许志远后,张爱萍为安全起见,嘱咐盛子瑾走大道返回,但其执意走濉河边小道。骑马途经小湾子村时,突然枪声四起,盛子瑾侥幸逃脱,副官江上青(时任皖东北特别党支部书记)不幸血染濉河。事件发生后,张爱萍派人护送盛子瑾返回专署,又让秘书刘玉柱参与调停了小湾子事件。张爱萍亲自参加了江上青的追悼大会,进一步密切了与盛子瑾的关系。自此,国共合作打开了新局面,扭转了皖东北地区的抗战形势。1939年11月初,张爱萍、盛子瑾和许志远联手出动6个团的兵力,由张爱萍统一指挥,一举歼灭公开投靠日伪的灵璧土匪雷杰三。
“张大路会议”是镌刻在党史军史中的一次重要事件,标志着整个皖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