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坚守着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以忠诚为魂,以纪律为骨,以英勇为刃,以奉献为歌,传承着“当红军传人、做红门卫士”的坚定信念,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消防救援队伍的责任与担当。这就是金寨县消防救援大队。
传承红色基因
自1975年建队,金寨县消防救援大队先后荣获全国公安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公安现役部队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全国消防救援队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国字号”荣誉。一个个荣誉的背后,是无数次向着危险前行的背影,更是对“红土地”深沉的爱与担当。
“作为驻守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的消防救援队伍,如何传承好红色基因,是每一个消防人必须回答好的课题。”金寨县消防救援大队教导员欧阳洋博表示。
“这里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指挥部……”身着“火焰蓝”的讲解员动情地讲述着。消防员“客串”红色讲解员,是当地延续多年的传统。新队员下队后,必须经历吃红米饭、上红色课、看红色电影、学讲红色故事等“十个一”红色主题教育,让绝对忠诚深深融入骨血里。
近年来,金寨县消防救援大队挖掘并确定了28处驻地红色资源,其中就有著名的立夏节起义旧址、洪学智将军故居、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指挥部等,通过挂牌红色教育基地的形式,串联形成了大队的“红色教育地标”,把大别山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教育融入到指战员的日常生活中,走出了新形势下传承红色基因的“新路子”。
勇当红门卫士
“2022年冬,因摩托车失控导致2名群众掉落悬崖,被困在陡峭的岩壁上,救援现场能见度极低,绳索在狂风中剧烈摆动,经过数小时的奋战,成功将被困者安全转移。”绳索救援队员宋景超回忆起第一次参与山岳救援,场景历历在目。
刚加入专业绳索救援队时,他曾打过退堂鼓,第一次进行百米高空下降训练时,他的手心全是汗,心跳快得几乎要跳出胸膛,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这份工作。消防救援站站长李然军告诉他:“消防员的字典里没有放弃,我们背后是无数等待救援的生命。”这句话让他咬牙坚持了下来。如今,宋景超也开始带新人训练,每当看到他们面对高空时的紧张,都会告诉他们:“恐惧是正常的,但我们的职责就是战胜它,因为每一条绳索的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金寨地处皖西大别山腹地,拥有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10余座,森林覆盖率超75%,兼具自然景观与红色旅游资源。全域旅游政策推动下,当地已形成“生态观光+户外探险”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年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其中户外探险类占比约30%。摆在大家面前的工作再不单纯是灭火防火,组建专业山岳救援分队刻不容缓。
目前山岳救援分队已有18人,其中二级资质3人,二级见习资质1人,初级资质14人,首创的负角度山岳垂直救援操法正在不断完善。这支队伍承担着救援、科研、示教、考核于一体的作用,已经成为大别山区域山岳救援的一支拳头力量。
提供贴身服务
“小陈,能否搭把手?”前不久,花石乡大湾村居民汪达金来到执勤点求助。消防救援人员陈俊杰二话没说,放下手头工作,在汪大爷的带路下来到地里,一袋一袋将玉米背送至大爷家里放好。
为了把基层治理抓到实处,打通消防安全的“最后一公里”,金寨县消防救援大队建立起“三建三联”消防工作机制,将17个乡镇环卫点、3支地方救援队、2支民间捕蜂队纳入联勤体系,培训环卫工人掌握初期火灾处置技能,将金寨籍的退出消防员全部安排事业编制工作,优先考虑应急岗位,实现“一个乡镇一支灭火队”。机制运行以来,各乡镇的点位和队伍已经独立处置初起火灾三十余起。
回首1975年到2025年的岁月征程,金寨县消防救援大队接警出动2.25万余次,解救被困群众5600余人,保护财产价值264.5亿元……“红军传人”与“红门卫士”的故事在这里永续传承。(记者 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