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年一碗水半碗泥的荒滩、非法码头林立的江岸,到如今被青翠欲滴的绿地和蜿蜒平坦的柏油路,和县23公里长江岸线涅槃重生,已然成为周边市民争相打卡的生态会客厅。
8月26日,记者乘车沿着长江岸线行驶在和县段,成片的绿地映入眼帘,江堤两边绿树成荫,车辆行驶在干净平整的柏油路上,满目郁郁葱葱。“水清岸绿”的生态美景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经的脏乱差。
荒滩废码头的旧时光
浮沙圩的变迁是和县长江岸线涅槃重生的缩影。该园位于和县金固码头南侧,占地约1680亩。“这座公园濒临长江,2021年9月开工,2022年7月1日建成开园。”据林海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施工负责人刘超介绍,自2021年至今,公司仅在浮沙圩区域就种植了4万多株花草树木,包括杉树、乌桕、香樟以及马鞭草、波斯菊、百日草等四十多个品种,优美的环境吸引了南京、马鞍山、芜湖、滁州等周边城市游客纷纷打卡,“最高峰时,一天有超过3000名游客来这里露营、打卡、拍照、观日落。”刘超告诉记者。
浮沙圩生态湿地公园一角 赵明摄
然而,数年前的浮沙圩可不是这般模样。“那时候的浮沙圩,又脏又乱又差,一碗水,半碗泥。”和县历阳镇金河社区党总支书记王纪平的家距离浮沙圩直线距离很近,对公园改造前后的变化感触最深。王纪平告诉记者,改造前的浮沙圩几乎是一片无人看管的荒滩,垃圾遍地,杂草丛生,到处都是碎石、建筑垃圾和各种废弃物品,还有十几个无牌无照小码头。
2017年5月,和县对非法无证码头开展整治行动。当年11月,21家非法无证码头被依法拆除。该县又于2018年下半年拆除4家船厂、200多家畜禽养殖场,并查封22家“散乱污”企业。2021年9月,该县投资建造浮沙圩湿地公园,打造集湿地生态、乌桕景观、水田景观、滨江景观于一体的综合休闲胜地,同时将江河文化、诗书文化融入景区中。此外,800米长的长江岸线零点公园也于2022年10月开园。截至目前,和县已生态修复了驷马河至海峡大道长江岸线,全长15.7公里,总面积7.514平方公里。
“攻坚月”清除“散乱污”
在整治“散乱污”问题上,和县毫不犹豫决不手软,依法取缔塑料造粒小作坊。借助“攻坚月”整治的契机,依法采取“两断三清”(断电、断水,清除设备、原料、产品),将历阳镇花园村两家典型的作坊式“散乱污”企业彻底取缔。近年来,和县始终牢记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绿色的力度、创新的速度、开放的态度,走出一条与长江“和合共生”的高质量发展之路。2021年3月,和县出台《长江西岸(和县段)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坚持“生态修复、文化传承、绿色发展”三位一体;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提高生物多样性,选取耐湿易存活的水杉、池杉、乌桕等品种树木约10万株;打造“一脉、三核、四区、十景”空间结构,因地制宜连接多处生态湿地,建设滨江景观带……
在开展“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和县段水清岸绿产业优综合治理攻坚月”行动期间,该县用2天时间,在全县率先制定“攻坚月”行动实施方案,梳理出问题点位39个;用3天时间拆除金付船厂百吨龙门吊;用7天时间设立了17处高清视频监控点,建立了数字化监控体系。用10天时间拆除石跋河沿岸已经生产近10年的四家小选矿厂;用两周时间查封“散乱污”企业22家。一些拖沓多年未解决的老问题、硬骨头,在此次行动中彻底清除。
岸线披新绿,生态焕新颜
整治结束后,和县着手长江岸线生态环境建设,对植被破坏的地方重新植绿。
该县水务、林业、海事等部门与乡镇一道拿方案、招投标、种草皮栽树苗。从石跋河到驷马河口,从金河口海峡大道口到金河口大闸南鱼尾洲、黄墩新河口七八公里长的长江岸线,该县重点实施非法码头整治、生态修复及公园建设,先后建成浮沙圩公园、零点公园以及“和州之心”示范区,形成串联成链的滨江生态景观带。
如今的和县正在查遗补漏,从源头上堵住污染,着力打造1公里生态修复样板区、5公里产城一体示范区、15公里城乡融合先行区。更高标准的“3+1”和县样板正在长江北岸加速呈现,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记者 李小平 通讯员 马晶晶 祝伟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