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芜湖市公安局弋江分局火龙岗派出所的调解室里,几张普通木质板凳静静伫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家具,却承载着一套化解矛盾、贴近群众的特色工作法,成为基层治理的“金钥匙”。
故事始于2023年夏天的一次田间纠纷。辖区两户村民因灌溉用水争执不下,手持农具对峙,情绪激动。民警赶到后,没有站着说教,而是搬来田埂上的板凳,邀请村民坐下沟通。这一“坐”,剑拔弩张的气氛瞬间缓和,一场可能升级的冲突,在拉家常式的交流中顺利化解。
“坐下的不仅是身体,更是姿态;拉近的不仅是距离,更是心灵。”这次经历让派出所领导深受启发,“板凳工作法”应运而生。该派出所所长翁良寒强调:“它不只是搬条凳子的形式,核心是通过姿态转变,实现沟通方式革新,最终化解矛盾。”
为让“板凳工作法”落地生根,派出所从三方面推进建设: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板凳”象征平等、尊重与真诚;开展技能培训,教授民警倾听技巧、情绪疏导等沟通方法;融入警营文化,让“坐下来交流”成为工作习惯。据悉,现在民警调解纠纷,第一反应就是搬板凳,这是在向群众传递“平等沟通”的信号。
一年多来,“板凳工作法”在各类纠纷化解中显成效。8月25日,胡师傅在小区门口卖馒头,郭女士因甜度不符要求退货遭拒,一气之下扔了馒头。民警没有简单批评,而是将两人请回派出所,围坐在调解室的板凳上拉家常。倾听完双方诉求后,民警耐心劝导,既指出胡师傅介绍产品需准确,也提醒郭女士处理问题别冲动,最终两人握手言和。
平等沟通是“板凳工作法”的精髓。8月19日,某印刷公司负责人赵先生与管理人员孟先生,因工资扣除问题争执,孟先生还拉了电闸。民警到场后,先搬来两条板凳请两人坐下,这个动作让原本激动的双方不自觉降低了声调。在派出所调解室,民警特意选用和当事人同型号的板凳,三人呈三角形对坐:“今天咱们没有民警和当事人的区别,就是一起找解决办法。”平等的氛围消除了戒备,双方最终达成和解。
作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板凳工作法”还注重矛盾源头治理。8月15日,冯某生父子因电费缴纳从口角升级为肢体冲突。民警到场后,先让两人分开冷静,再搬来板凳分别交谈,从亲情角度疏导:“电费事小,伤了父子情分事大”,同时普及法律知识。最终,父子俩认识到错误,互相道歉重归于好。
如今,“板凳工作法”已融入火龙岗派出所民警的日常工作,无论是田间纠纷调解、社区民情走访,还是劳资争议、邻里矛盾化解,“坐下来平等聊”成了工作常态,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目标。(钱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