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傍晚,摇蒲扇,啜清茗。在宁国市万家乡云山村的“龙王庙”百姓说事点,村民小王和老李的邻里矛盾,于三言两语间释然,双方握手言和。
相传清朝雍正年间,云山村及周边遭遇大旱,颗粒无收。百姓依循道教居士指点,祭祀祈求龙王降雨。连续祈祷三天后,第四天中午,一条白龙盘旋上空,随即天降大雨,旱情解除,当年即获丰收,此后常年风调雨顺。百姓感念神恩,修建了龙王庙,此地也由此得名。连接南北的千年古道——吴越古道亦坐落于此,古道承载的“兼容、包容、综合、化合”的容合精神,早已深深扎根在这方水土。正所谓“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而化解“一家人”的矛盾,更需调解智慧。
进入新时代,为进一步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宁国市司法局主动与万家乡党委政府、云山村“两委”沟通对接,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借鉴龙文化的“容合”精髓和水文化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哲学思想,创新提炼出“以水为师”调解法。
“以水为师”调解法,通过“一碗水端平、水往低处流、水落石出、水滴石穿、水到渠成”五步策略,推动双方从对立对抗走向互谅互让,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实现握手言和,宁人息事。
一碗水端平,即矛盾调解中始终保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筑牢公正基础。水往低处流,即在调解中,耐心倾听,以真情换共情,拉近与当事人的关系,增强当事人对调解员的信任。水落石出,是了解当事人的真实意思,不被当事人所表达的表面意思所迷惑,洞察当事人诉求背后的真实意图。水滴石穿,即聚焦矛盾纠纷的症结,根据双方当事人的性格特点、争议焦点等靶向攻坚。水到渠成,即调解中杜绝“和稀泥”“平事端”,而是着眼实质解纷,真真切切替当事人着想,帮助当事人预估后续执行存在的风险,以调解协议的形式加以明确,使双方心平气和、握手言和。
“龙王庙”百姓说事点建在云山村村民居住最集中的地方,天然成为村民日常歇脚闲谈之地。万家司法所工作人员和普法志愿者也时常到此开展法治宣传,遇到矛盾纠纷,调解员也会说一说容合文化,讲一讲邻里和睦的美德,巧妙运用“以水为师”调解法进行疏导。近年来,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16起,成功率99.14%。
“‘以水为师’调解法将水的‘柔性与穿透力’融入调解技巧,既能解开法律关系的‘死结’,又能滋养人际关系的‘裂痕’,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宁国市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科科长胡元君说道。
近年来,宁国市司法局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耕地域文化基因,立足徽文化“和谐 善治 功效”的关键词,将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元素融入调解实践,深度融合“以和为贵”“握手言和”理念,总结形成宁国特色的人民调解经验,并延伸至基层治理末梢。近三年,全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累计排查调处8773起矛盾纠纷,成功化解率达99.89%,切实将矛盾纠纷解决在群众“家门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和”目标。(通讯员 宋旖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