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山之巅的云海间,在新安江畔的晨雾里,一支支身着藏蓝的生态警队穿梭于青绿之间,用脚步丈量着华东生态安全屏障的每一寸肌肤。近年来,黄山公安机关以山水为卷、以警务为笔,深耕生态警务创新实践,用科技织就防护网,以联动筑牢协作墙,构建起覆盖“山水林”的立体化守护体系,书写着新时代生态警务的“黄山答卷”。
严打开路 筑牢生态安全法治屏障
“漳河河段疑似出现非法捕捞,请前往处置。”8月16日晚,黟县公安局渔亭派出所民警王沁祥手机响起智能预警。他立即配合农业农村部门人员前往处置。在渔亭镇水域,智能监控点构建的“声、光、电”一体化防护体系,利用其搭载的AI技术自动识别捕捞、垂钓等行为,通过语音驱离并与网格员联动处置,将水域违法行为响应时间缩短至3分钟。
黄山公安立足“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向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违法犯罪发起凌厉攻势。其中“星网工程”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协同+群众参与”的建设模式,已建成覆盖水陆空的近200套智能感知终端,日均处理预警信息100余条,推动基层治理从传统的“人海战术”向现代化的“智慧研判”转型。
与此同时,黄山公安深化行刑衔接机制,加强与检法机关及环保、林业等部门的执法协作,形成“上下游联动、源头末端共治”的打击合力。今年以来,该市共破获环境资源类案件2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0名,以法治利剑斩断伸向绿水青山的“黑手”。
联动共治 织密全域生态防护网络
初秋的新安江面,粼粼波光映照着歙县街口镇生态警长陈伟巡查身影。不远处,无人机盘旋掠过古樟群,实时画面被传送到新安江皖浙边界生态警网工作站的大屏。科技与自然在此刻达成完美共鸣,这正是黄山公安创新生态警务模式的生动写照。
黄山公安着力健全“专业带动、全警行动、部门联动、群众发动”的“四动”工作格局,联合自然资源、农业水利等部门织就基层生态保护联动网络。通过壮大“迎客松义警”“水上卫士”等群防群治力量,联合护林员、巡河员及环保公益组织,再辅以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实现对山林、水域、湿地的立体化、智能化巡护全覆盖。
围绕“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黄山公安深化“新安江皖浙边界生态警网工作站”实体化运行机制,推动浙江衢州、我省黄山、福建南平、江西上饶“绿色生态联盟”提档升级,在跨区域案件侦办、线索协查、信息共享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打造了区域生态警务协作的样板。
护航发展 助力生态价值高效转化
在黄山毛峰核心产区,民警正为茶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培训。“公安机关指导我们完善防伪溯源系统,今年假冒商标案发案率显著下降。”黄山区某茶业负责人手持新启用的电子茶标,难掩欣喜。
服务绿色发展大局是生态警务的落脚点。一方面,黄山公安联合检法、生态环境等部门探索建立生态修复闭环管理机制,推动补种复绿、增殖放流、生态赔偿等修复措施落地见效,让黄山的“好山好水好风景”永续传承;另一方面,聚焦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优化涉企服务,依托“爱企日”和“警官联系包保辖区企业项目”机制,开通审批监管“绿色通道”,为重点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警务保障。针对茶产业、乡村民宿、数字游民等新兴业态发展需求,公安机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规范涉企执法行为,以高水平警务服务护航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
“守护好黄山的绿水青山,就是守护发展的最大资本。”黄山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生态警务改革创新,不断拓展公安作为,在守护绿水青山、服务绿色发展的新征程上展现更大担当、贡献更强力量。
(记者 李斐 通讯员 王鹏 王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