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51-65179835 投稿邮箱:fzahwyx@163.com
非遗“老手艺”注入普法“新动能”
来源:记者 周莹莹 阅读量:10000 2025-09-03 10:50:54

钟馗化身“普法宣传员”?灵璧大鼓与民法典的融合,引领“新说唱”潮流?当千年非遗邂逅现代普法,会碰撞出怎样的时代火花?

近年来,宿州市司法局深耕本土文化沃土,积极拓展“非遗+普法”模式,将抽象法条融入剪纸、盘纸、面塑、戏曲等传统技艺,让普法宣传“靓起来”,让非遗技艺“活起来”,奏响“普法”与“非遗”双向奔赴的新乐章。

一刀一纸 皆“刻”法韵

汴水之畔,非遗文化灼灼其华。宿州市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9项、省级30项、市级106项、县区级500余项,并建成大运河民间艺术馆、宿州市非遗馆等非遗场馆2处。依托深厚的非遗文化底蕴,“八五”普法期间,该市推进非遗作品与法治文化作品创作融合、非遗活动与法治文化活动开展融合、非遗阵地与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融合。

“这纸上的小人儿,连衣裳褶子都刻得这么真?” “大爷,您瞧仔细喽。这幅作品讲的是‘徙木立信’的故事!这根木头扛过去就有重赏,讲的就是‘诚信’二字值千金!”普法宣传员笑着指向剪纸中栩栩如生的人物。

一张红纸折叠,一把剪刀细裁。埇桥剪纸是宿州地区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在普法工作者的鼓励下,非遗传承人创新地将剪纸与普法相结合,增加了普法宣传的趣味性。

“指尖流转千年韵,一纸裁处万象春。”近日,宿州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委网信办、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司法局联合开展的“法治动漫、微视频、漫画作品”征集活动落幕。经过层层筛选,由泗县司法局组织拍摄的非遗法治剧《法铸盘纸魂 指尖永生辉》,荣获微视频类二等奖。

泗县盘纸以纸张为材料,通过“盘、剪、边、搓”等工序,借助牙签、镊子等工具,将纸张塑造成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生动形象,展现指尖艺术的精妙。《法铸盘纸魂 指尖永生辉》讲述了当地开展“非遗盘纸+法治宣传”的创新实践,让法治精神以更具美感的方式深入人心。

 梨园有新调 以画说法治

宿州是戏曲之乡,有勾魂摄魄的泗州戏、高亢激昂的梆子戏、土生土长的坠子戏、妙舞酣歌的花鼓戏,还有异彩纷呈的小剧种等。这些剧种都扎根百姓,多与群众的生活和劳动息息相关,都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传承。如今,戏曲成为法治宣传的“得力助手”。

梆子戏《法律援助惠民生》,将孝文化和法文化巧妙融合,把法援故事演绎得活灵活现,演员们的一招一式、一唱一咏尽展当代戏曲传承人的熠熠风采和法治文化教育之美。

灵璧县游集镇利用“纳凉书场”暨“灵璧非遗”线上展播活动,开办了法治文化宣传专场,灵璧大鼓和琴书非遗传承人们编排了《都来学习民法典》《大家都要防电诈》《扫黄打非要从严》等精彩的法治作品,通过抑扬顿挫的唱词,声情并茂的演唱,让“纳凉书场”变身“法治课堂”,在润物细无声中增强了群众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此外,灵璧钟馗画也在宿州非遗法治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钟馗画是一种带有吉祥寓意的传统民俗画,从唐朝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塑造出钟馗斩恶驱邪、迎福纳祥的形象。2006年,灵璧钟馗画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24年长三角非遗法治文化作品展览中,作品《天地有正气 宪法是根本》形象地将钟馗化身为普法宣传员,把宪法精神传递到百姓身边。

沉浸式体验 学法新地标

近日,由泗县司法局打造的法治非遗文化主题公园建成使用。该主题公园依托大运河通济渠泗县世界文化遗产段“十里长庄”建设而成,位于古运河北路沿岸,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其中,法治标志牌宣传栏4个,法治典故8个,法治廊亭2个、法治石桌石凳6个。

非遗法治文化主题公园以弘扬法治精神为主题,以泗州戏、瑶剧、盘纸等泗县非遗文化为重点,将地方元素与法治文化相融合,采用图文实例、法律谜语等形式,生动诠释了与群众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广大市民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感受法治非遗文化的熏陶,提升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法治非遗文化主题公园在规划建设上遵循“法治·和谐”的设计理念,在公园原有自然景观中融入大量的法治人文元素,通过富有美感的造型、展板、装饰等,为公园注入法治文化生命力,赋予公园全新的普法功能,营造了“抬头见法、驻足学法、心中有法”的浓厚法治氛围。

宿州“非遗+普法”实践,不仅让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更让法治精神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扎根基层。过去,法治护航非遗保护与传承;如今,非遗助力法治传播与弘扬。今后,宿州将继续深耕本土文化资源,创作更多精品、打造特色品牌,让传统文化在法治滋养下绽放时代光彩,让法治精神在文化浸润中深入人心。(记者 周莹莹)